首先必须承认确实是有非常多的人沉迷网络。。。用网络作为一种减压的方式。众所周知,健康的身心是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人们过去常把青少年一代称为“无忧无虑”的一代。然而,“无忧无虑”的生活,如今似乎已渐渐地远离了青少年一代。
社会节奏不断加快,给现代人带来的压力也不断加大。特别是成年人,不少为自己的工作而担心,害怕下岗,害怕被“炒鱿鱼”……应该引起社会重视的是,这种社会的压力不单作用在成年人的身上,同时还深深地影响了青少年。
所谓“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的苦心,在这样一个注重下一代教育的社会,也大可以理解。只是,许多为人父母者忽略了他们面对的只是一个成长中的孩子。
由于心理发育的不健全,大多数的青少年都缺乏化解压力的能力。如果过早地把孩子暴露在这种压力之下,会直接对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带来负面的影响。
据了解,在国外,许多父母都会避免在孩子面前提起自己在社会上遭遇的不愉快。而在国内,许多父母却缺乏对孩子的基本保护意识,直接就在孩子面前谈论目前社会上的种种负面,还动辄一句“你要是考得差,将来就只能去市场当小贩”之类的话,让成长中的青少年预先就感知到了社会竞争的残酷,妨碍了他们的正常成长。
——攀比带来无谓烦恼
由于青少年处于一个十分敏感的发育成长时期,自尊心十分强烈,很多人都希望自己各方面都比别人强,于是便出现了竞相攀比的现象。
无休止的攀比,不仅为孩子带来了很多无谓的烦恼,久而久之,最后还导致一种病态心理的形成。
处于今天这样一个信息化社会,互联网、电影、电视等众多媒体在把各种各样的新鲜资讯带到我们身边的同时,也使青少年的攀比对象不再局限于周围的几个朋友或者同学,而是有了更多的可比对象。
俗话说:“人比人,比死人!”一味地横向比较,使得不少青少年都感觉不到自身的优势所在,导致许多青少年都出现心理不平衡的现象,平添了许多无谓的心理压力。
——父母怕做“亏本生意”
如今的孩子,从小学起就在家长望子成龙的“关怀”下,在同学之间激烈的竞争中,背负着沉重的学业,为了达到考上大学,甚至名牌大学的目标,不分白天和黑夜,埋没在无边无际的题海里,学习早就不再是一种快乐。家长也纷纷从严要求自己的子女,殊不知这种对孩子的过分苛求,也成为不少青少年心理压力的一个重要来源。
在中国,不少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可以视为一种功利性的投资:今天花钱让孩子学钢琴,学画画,学英语……其实都是希望将来孩子能够有所回报,即所谓的“有出息”,“息”,利息也!
在这种功利思想的指导下,当孩子没能取得优秀成绩的时候,有的父母就会深感做了一笔“亏本生意”,大声训斥起孩子来,和孩子算账,自己怎么为孩子辛苦,怎么为孩子不惜一切代价,云云。
另外,不少家长在教育过程中还习惯于把“眼睛”一味向上望,总觉得自己的孩子没考到第一、没考到满分就是做得不好,特别是和同事的子女比较时,如果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的孩子,就会自觉脸上无光;回到家中,便把火气撒在孩子的身上,狠狠地训斥一顿,不管孩子的自尊心受不受得了。这种苛刻的教育方式作用到青少年一代身上,很容易引起他们的逆反心理,同时也给他们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
——宣泄渠道少之又少
调查结果显示,当青少年遇到烦恼时,最有信心的倾诉对象是朋友者占61.2%,其次是亲友者占11.1%,然后是同学/同事者占8.7%,选择心理医生、辅导员等专业人士者只占2.6%,老师仅占了1.5%,值得注意的是,还有7%的青少年遇到烦恼事时,“不找人,自己闷在心里”,6.1%的青少年表示遇到烦恼时不知道向谁倾诉。
由此可见,宣泄渠道的不足,令青少年的心理压力难以排解,一层层叠压起来。
由于同辈对生活的感知程度,以及生活经验、背景等都大多相差无几,当青少年遇到烦恼时,同辈间的朋友最多只能表现出一种同情,而不能起到什么实质性的作用。可如果青少年能够向父母,老师等长辈倾诉的话,他们反而能够根据自己的人生经验,为孩子们提供好的建议,启发孩子的思维,“伸手带孩子走一段路”。
在国外,青少年遇到烦恼时,首选的倾诉对象就是父母。但在我国,由于父母们更愿意将自身定位于高高在上,或者由于平日里家长不大顾忌孩子自尊心,只是一味苛刻,所以很多的孩子宁愿把烦恼积在心中,也不愿向父母倾诉。
说这些也没用我知道的 上网只是表现形式不是病因 啊谁真的在乎他们呢 游戏公司?新闻媒体?“专家”?大家都在想着怎么挣钱大众就是有看笑话的习惯,其实没人在乎他们 没人想把事说明白网瘾就是个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