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过几十个武侠游戏,经常看到的潜能点的设定是:力量、体质、敏捷、内力。其力量影响外功系武功的攻击力,在《传奇》里还影响负重,在《剑侠情缘》里某些装备需求力量达到一定程度才能使用(相当于负重需求),在有的游戏里力量还影响对外功系武功的防御能力;体质影响HP;敏捷影响命中、闪避,在有的游戏里还影响诸如弓箭、暗器之类远程攻击门派的攻击力,有的游戏里甚至与暴击几率有关;内力影响内功系武功的攻击力和MP,在有的游戏里影响对内功系武功的防御力……
姑且不论以上潜能设计合不合理,我们先来看一个武林高手在实战中的影响因素。
一、攻击力。
武功的精要,归纳为三个字:快、狠、准!
(一)快
我们学过动能的计算公式:E=1/2mv^2 ,E为动能m为物体质量v为物体的运动速度。由公式可以看出,动能与速度成正比。速度越大,对外做功就越大,这就是我们看《叶问》里,咏春拳威力之大的正真原因——出拳快!据说李小龙可以平均每秒钟打出9.37拳,其爆发力实在惊人!(名词解释:爆发力也称为“速度力量”,指肌肉在短时间内所能发挥出的最大作用力,爆发力是快速力量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张力已经开始增加的肌肉以最快的速度克服阻力的能力。)
在全世界武功里,中国功夫的出招速度无疑是最快的,其次是韩国的跆拳道,传统的拳击、泰拳和由古代少林武功和日本拳法融合而成的空手道、忍术等都很注重出招速度的训练。
(二)狠
力量影响攻击力,这是毫无疑问的。传统拳击运动就特别注重出拳力量的训练,这让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在擂台上有一拳KO对手的情景发生。
目前世界上比较有名的武功,拳击(美国)、跆拳道(韩国)、空手道(日本)、忍术(日本)、格雷西柔术(巴西)、泰拳(泰国)、功夫(中国)出拳力量综合排名如下:拳击>跆拳道>忍术≥空手道>泰拳>功夫>柔术;出腿力量综合排名如下:泰拳>跆拳道>空手道>功夫>忍术>柔术,拳击不用腿,故不做排行。
以上只是泛排,当然出招力量具有个体差异,与身材大小有关我们都很好理解,但是很多人却忽视了“身体抗打击能力”这个不易想到的因素,比如举重运动员虽然力量惊人,但是由于没有接受过抗打能力的训练,其出拳威力也不会十分惊人,因为你出拳击中对手的那一刹那,自身也承受了那记拳的反作用力,没有抗打能力只会减小攻击力,并且可能会伤着自己。
(三)准
“准”的精要是击中对手要害。
中国有句古话: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对人体解剖、生理的充分了解,在格斗中洞悉对手的弱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格雷西柔术,练习者可以使用关节技、绞技或击打技术等多种攻击手段,将对手制服。此种武功擅长利用人体弱点来进行攻击,锁住对手的关节,慢慢的消耗对手的体能,因而在格斗中拥有很强的控制能力!由于该柔术利用杠杆原理,自身的体力消耗甚小,但威力是惊人的,常能让对手薄弱的关节脱位、瘫痪,如果伤及颈椎,对手很容易因高位截瘫而死亡。
日本的忍术,也非常注重医学训练,由于对人体解剖结构和生理学的了解,他们在实战中常常击打对手重要神经走行的部位,如击打腋窝的腋神经,会引起瞬间体内电生理紊乱,引起身体麻痹,严重者会造成心跳骤停;击打胸前区可能造成肋骨与胸骨骨折、血气胸、创伤性窒息、心脏停搏;击打肝区造成肝破裂,引起失血性休克、死亡;击打脾区引起脾脏破裂出血、休克;击打太阳穴会造成严重后果,这里是脑膜中动脉通过的地方,动脉损伤后引起硬膜外血肿,形成昏迷、脑疝危及生命,此处也是位听中枢所在区域,被击打后引起平衡感觉丧失从而倒地……
二、平衡。
平衡的掌握是一个武林高手应有的基本素质,是在实战中影响胜败的重要因素。出色地控制身体的平衡,才不容易被击倒,才会使招式随心所欲,变化百出。
据了解,忍术的训练包括伪装、逃跑、隐藏、格斗、地理、医学和爆破,是古代日本用来进行间谍活动的技术,包括了战斗、制造混乱和收集情报。修习忍术者与其它各派武林高手比较,他们对平衡的控制力是遥遥领先的,顶尖的忍者几乎每一脚接触地面时其力心都在脚心上,用出色的脚法控制重心,保持平衡就很难被对手击倒。
其次出色的是中国的功夫,也非常讲究平衡。在《武状元苏乞儿》里是“睡梦罗汉拳”,形倒意不倒;在成龙手里,是《醉拳》里的形醉意不醉。灵活的身体,优越的平衡控制力,使招式刚柔并济、收放自如、变化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