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看中央台的“三星智力快车”,其中有一道题是这样问的“请问,‘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古诗的名字叫什么?”我一听,这不是小学一年级学的《锄禾》吗?这么简单的题目别说问这些90后的高中生了,就连学龄前儿童也会背啊。然而,出人意料的是,答案竟然是“《悯农》”(当然那个回答问题的高中生也答对了)。我一头雾水,不会是电视台搞错了吧,不过回头想想,或许是我记错了,“悯农”这个词挺富古韵的,而且我这个小学背唐诗还真总是把题目弄混弄错,或许我记错了。
不过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还是翻出了我们那个时代的小学课本(书是别人的),我终于确定我们那时学的这首古诗的题目就是《锄禾》,后来我又在网上找到这篇课文的图片,就是上面的的这个图片。
其实,这也不足为其,我现在已经见怪不怪了,包括大学的中文老师。我现在是一名中文专业的学生,我们开的课其中一门叫《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作品从先秦一直到元明清都有涉及,其中也有小学中学学过的文章,而且有很多文章的个别词语包括题目与从前不一样,当然我们大学的课本更加接近史书的原貌。
大学课本和中学课本为什么会不一样?我想,中国的文学或是教育工作者是有意这样设计的,根据不同学历学龄的人的不同程度的接受水平而作不同安排,就这篇《悯农》的题目来说吧,出版的专家恐怕我们80后接受不来,故意弄的浅显些,或者考虑到我们智商问题,无法理解“悯农”这么难懂的文言,而起了个白话的题目。而90后的新课本又把题目从《锄禾》改回《悯农》,这也说明中国人的大脑已经进化了,90后的孩子可以理解接受更难懂的词汇,长江后浪推前浪。作为一向自以为��的80后,我实在不敢苟同于自己的假设。
我个人非常反感这样的胡乱修改,该叫什么就叫什么便是,如果一个前人作品,唐代人按照唐代当时社会的理解并融入时代元素进行修改,宋代又按照当时的时代局限进行修改,以此推想,元明清民国近代现代,每朝的学者都要加几笔,那么可想而知,这个作品等到了我们这代甚至留给后人将是什么样子,我不敢想象。即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也要量力而行,凡是讲求分寸和度,但我认为尊重前人的原貌才是最重要的。
其实,换个角度想象,谋篇文章的作者已故或无名氏,后人想怎么改就怎么改,倘若作者还在世,若有人按照自己的需要而略叫改动,恐怕就要触及法律。就拿李连杰拍的电影《霍元甲》,他在拍摄前怎会知道霍元甲的后代还在世,结果被告上了法庭。
言归正传,我在书店里就发现鲁迅先生的作品有很多版本,什么学生科普、少儿读本,而且文章略有改动,我还是坚持反对这种不负责任只为盈利的改动,原版是什么样就出版成什么样就是,儿童读不懂那就不要去读嘛,更何况他们是无法想象和理解当时社会的状态。
想起什么就说了什么,可能我说的东西完全不对,文章页未加修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