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起,呼吁多年的手机实名制将正式施行。这对目前愈演愈烈的垃圾短信甚至是短信诈骗将起到有力遏制。(8月20日《北京晚报》)
“楼梯响了几年,就是没看见人下来”的手机实名制,看来这次是动真格的了。按照工信部的要求,从9月1日起将实行手机实名登记,凡购买预付费手机卡的用户,必须提供真实的身份证件,由运营商存入系统留档。对于那些早已购卡的老预付费客户,运营商也将要逐步完成补录信息和信息核实工作。
据统计,目前国内手机用户已经超过7亿,其中七八成都是不需要实名登记的预付费用户。尽管运营商对实名制牢骚满腹,但手机用户却认为这是个解决“信骚扰”和“信诈骗”的好办法,尽快推出手机实名制一直是近年来两会的热议话题。
随着手机通讯技术的不断更新,对手机实行实名制管理的条件已日趋成熟。在此情况下,出台手机实名登记制度的法律规范,顺应手机行业的发展规律,符合社会管理的现实需要。当听到手机实名制将动真格正式施行,绝大多数人都举双手赞成,并且期待这一天早日到来!
为何?因为大伙都被骗子电话与骗子短信骚扰怕了,有的甚至还被骗了钱财,可因手机号没有实名制,眼睁睁看着骗子大行其道而毫无办法。当手机真正实行实名制后,骗子将无处藏身,胆敢再施骗术的话,按其号码顺藤摸瓜,骗子就将原形毕露,受到法律的制裁。
其实,提到倡导手机实名制,可追溯到2006年,当时由于垃圾短信问题严重,导致实施手机实名制的呼声渐高,其中呼声最高的是广东省。但当时由于没有部门出面表态导致此事一拖再拖,遥遥无期。而目前“手机涉黄”问题再一次把手机实名制推上了舆论的浪尖。
手机实名制倡导了多年没搞起来,最直接的原因当然是运营商不情愿。重新登记全国几亿用户(我国目前拥有2亿非实名制预付费手机用户,占到总手机用户近三分之一)需要成本,同时,会吓退垃圾短信、诈骗短信发送者损失利润,这一进一出会让运营商损失不少钱。
更何况,如果说手机实名制有几大好处:防止欠费、防止浪费号码资源、有利于根治垃圾短信、诈骗短信等“信”骚扰事件,净化手机空间。那么前面两个好处都跟运营商不相干。首先,全球通等后付费用户入网,运营商早就按实名制执行了多年,而预付费用户,即使买了号是用来发垃圾短信,那也只会创造话费而不会造成话费拖欠;
其次,号码段虽是一种有限的资源,但通讯业的潜规则是一个号码不会长时间被白占,一旦用户三五个月没有任何消费、不创造任何效益,这个号就会被“强拆”,半年后再“二次放号”卖出来。至于防止“信”骚扰,前面已经说了,这只有利于手机用户,而运营商反而会因此丢掉很多买卖。
从目前情况看,手机实名制除了要赢得用户和运营商支持外,还得跨越横在其面前的“几座大山”:一、假身份证的辨别问题,如何防止不法分子可能伪造身份证办理手机卡;二、经销商的监管问题;三、补登记的工程浩大;四、如何防止用户个人信息被泄密的问题。
同任何新生事物一样,实施手机实名制,肯定有利有弊,关键是要看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在笔者看来,实施手机实名制总的来说还是利大于弊。只要相关部门针对实施手机实名制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制定相应的配套措施,只要法规健全、管理到位、追责到位,这些问题都不是问题,实施手机实名制,最终能给一个百姓心中期盼的美好结果。
我们还应当看到,实行手机实名制,要比火车票实行实名制来得容易。手机实名制只需在购买手机和卡号的时候,提交个人身份证件即可,无需增加新的设备和设施。至于此前没有实名制的手机卡号,限期逐步完成就可以,关键是要得到用户和运营商理解、支持和配合。
再者,“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从国际上看,新加坡、日本、韩国、泰国、澳大利亚等国均在近些年实行了手机实名制,他们的实施经验证明,这种从源头上管理手机的办法十分有效,不仅能有效的打击犯罪,同时还可以规范移动通信市场的经营,对用户和运营商甚至国家来说是多赢的举措。
而我国作为手机用户最多的国家,完全可以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希望这次是动真格,相关部门在出台管理条例的同时,出台相关配套措施,使绝大多数人都举双手赞成的手机实名制能在全国范围得以实施和完善,使这一有助于净化手机信息环境的制度真正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