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航首页 | 游戏公会 | 热点新闻 | 游航论坛 | 领内测号 | 游戏评测 | 游戏攻略
『 邀请好友』
发送关闭
»  游客: 登录 | 注册   当前位置:  论坛首页 »  游戏专区 »  新网游大杂烩
1101/1页1
发新贴子 回复贴子      浏览上一篇主题    刷新本主题   浏览下一篇主题  您是本帖第 891个阅读者
 主题:历史上的鲜卑族到哪里去了? [全部贴] [楼主贴] [打印] [收藏] 
铅笔
性别:女
等级:中校
经验:1801
发贴:113
精华:0
注册:2010-2-23
状态:离线
在线:29小时
 (0)     (0)
铅笔的个人资料   发送短消息息给铅笔   发送电邮给铅笔   复制这个帖子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回复这个帖子      

历史上的鲜卑族到哪里去了?
得分记录:  [我要评分]
  

鲜卑在中国古代北方诸族中,兴盛较匈奴晚,但入据中原时间却较匈奴为长,而且部众也较匈奴为多。五胡乱华时,鲜卑是入据中原持续时间最长建国最多的一族,计有慕容氏建立的前燕、后燕和南燕、乞伏氏建立的西秦、秃发氏建立的南凉,割据十六国鲜卑有其五,足见鲜卑当时的强盛。此外没有算在16国内的还有西燕以及雄踞西南的吐谷浑,部众之兴盛、占地之广阔,从中可见一斑。

 

鲜卑实在可以算得上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大族。五胡乱华之末,最终因鲜卑拓拔氏的悄然崛起,一举统一了北方,结束了100多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北魏分裂之后,鲜卑宇文氏又操控西魏而后篡建北周。到隋文帝统一天下,鲜卑族在中原建立政权的时间长达近300年,这是五胡中其他诸族所无可企及的。然而最后不争的事实是:如此强大而绵延流长的鲜卑部族,作为一个独立的民族终于还是在中国历史上消亡了。鲜卑族在历史上最后兴盛的一部是宇文氏的别种契丹,然而彼时的契丹族,其鲜卑特征也已几近消失,俨然一个新兴的民族了。那么鲜卑大族是怎样一步步在历史中消亡的呢?欲探其究竟,我们先来看看鲜卑族的演进历史。

 

鲜卑的历史渊源。

鲜卑和匈奴一样,也是一个自古有之的古老部族。其最早见诸史端的名字是东胡,《后汉书》说它因居于匈奴之东而得“东胡”之名,在当时也是一个强大的部族,《晋书》上称其“与匈奴并盛”,《史记》上说:“冒顿既立,是时东胡强盛”。冒顿单于这个匈奴历史上关键的英雄人物最终出现,使匈奴部众的统一早于东胡,因而崛起在东胡之前。这一族和汉族也有交涉和纷争,战国时燕将秦开便大破东胡,《史记》上说他“袭破东胡,东胡却千余里”,可见当时东胡也属于汉人的边境之患。只不过当时该部族尚未统一,力量未能有效整合,为患程度不似匈奴强烈罢了。当时秦、赵、燕三国北筑长城,主要是防患匈奴,其实防止东胡进扰也是一个重要方面。

 

匈奴崛起后屡败东胡,迫使东胡部众东逃而也分裂为乌桓、鲜卑两部。乌桓、鲜卑本是山名,据《后汉书》记载:“冒顿灭其国,余类保此二山,因名焉”,从此便因乌桓、鲜卑二山而得族名。乌桓在南近接中原,鲜卑在北远据苦寒。公元前73年,适逢匈奴遭遇天灾内乱,乌桓便趁机袭败匈奴,迫使匈奴北迁而“空地千里”,匈奴自此由盛转衰,乌桓的进攻是一个很大的原因。乌桓由此也取代匈奴开始与中原为患,《三国志》上说其“寇暴城邑,杀略人民”,很让中原头痛。后来魏武帝曹操在柳城(今河北承德境内)一役中大败乌桓,“降斩20余万”,乌桓元气大伤,余众被曹操迁至内地慢慢与汉族同化,没有内迁的都向北逃窜并入鲜卑,乌桓部族的历史从此终结。

 

匈奴为汉室所破后,北匈奴远遁欧洲。鲜卑便趁机占领匈奴故地,北匈奴中没有逃走的,也都融合于鲜卑,鲜卑自此开始走向强盛。公元3世纪左右,鲜卑族中又出了两个出类拔萃的人物檀石槐和轲比能,统一鲜卑各部,开始了一段短暂的强盛时期,其地域范围一度控制东起辽东、西至西域,控制整个大漠南北。但是这种强盛随着檀石槐和轲比能的死亡而终结,鲜卑又处于四分五裂之中。

 

鲜卑是怎样在历史中消亡的。

鲜卑由一个部众颇盛、占地极广的大族最终在中国历史中消亡,在路卫兵看来,这是鲜卑汉化的必然结果,鲜卑人的血脉也许并没有消失,然而作为一个独立的民族确实是不存在了,它逐渐与汉族等融为一体,本族特性则逐渐消失,在特征上更趋于汉人。具体说来有以下三个因素:

 

一是丧失故地而失去了民族根本。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鲜卑远居塞外,“随水草放牧,居无常处,以穹庐为宅”(《三国志》),与中原接触极少,长久处于相对封闭独立的态势。而久居苦寒之地,也造就了他们坚韧彪悍的民族风尚,逐渐形成其特有的民族种性。“其性悍骜,怒则杀父兄”,民风之强悍可见一斑。然而鲜卑离开苦寒故土而进入中原,便和汉族以及其他民族有了实质性的接触,也就开始浸染中原文明,其自身的民族特性渐渐淡化,这和他们生活地域的改变有着直接的关系。

 

二是语言的丧失是最终消亡的关键。一个独立民族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有自己的独立语言,语言的丧失也就昭示了民族的消亡。鲜卑入据中原后,并没有废止汉语,相反却以说汉话为荣。这是因为:一,鲜卑要想更好的向汉人学习,就必须懂汉话;二是鲜卑语较之汉语要落后的多,满足不了发展的需求,学汉话是不得以而为之。拓拔魏统一北方后,孝文帝进行了一系列的汉化改革,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断北语,改族姓”(《魏书》),孝文帝的改革应该说是顺应历史潮流的进步之举,然而单就民族特性来说,无疑是自甘同化、自愿放弃本族特质的行为。由于禁止讲鲜卑语,其本族的语言便逐步丧失,民族特性也渐趋弱化。改汉姓就更不必说了,连表面上的民族特征都没了。语言是基本,由语言而至文字、文化的汉化,最终让鲜卑族与中原诸族融为一体;

 

三是民族间的通婚最终让血脉相连。鲜卑入据中原后,也就开始和汉族以及其他各族杂居而处。互相通婚的结果,就是让民族的血脉相连,最终连人种的特征也越来越不明显。北魏孝文帝鼓励鲜卑与汉人通婚,又改变鲜卑旧有的习俗,学习汉族的风俗及生活方式。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及生活方式,共同体现着这个民族的民族性。可以说,鲜卑是以官方禁止的形式抛弃了自己的民族特性。

 

以上就是鲜卑族最终在历史中消失几个主要原因。那么为什么鲜卑入据中原后纷纷自我汉化,有意识的将自己融入汉族呢?有两个原因。一是文明代替落后的历史必然选择;再就是游牧民族潜意识里存在的一种自卑感在作怪。

 

事实上,鲜卑最初的政权,不过是一种表面上的国家形式,其本质终究还是部落联盟性质。和中原相比,他们并没有过多的引以为豪的历史相传承,在文化、文明上还处于原始阶段。与中原深厚的文化渊源相接触后,在比较中,他们自然会产生民族的自卑感。这种自卑感会促使他们迅速做出选择,向先进文明的民族文化靠拢。这也是当时慕容氏、拓拔氏在入据中原后,积极实行汉化改革的一个重要原因。(文/路卫兵)


IP:您无权察看 2010-8-10 10:42:21
 推荐给好友            操作  楼主   顶端
1101/1页1
发新贴子 回复贴子
页面运行: 639 毫秒

Powered by 联动北方科技 人工智能技术   2008-2016 网际游航    
京ICP证号090597    京ICP备案09017624号    京公网安备110112000093号
本网站由联动北方提供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与支持
86-27-87056338  Email:webmaster@ngamebar.com